1 |
王双力, 李璐, 侯英宇. 分子生物技术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方法与发展趋势[J].黑龙江科学, 2021, 12(16): 124-125.
|
2 |
刘婉彤, 童梅, 林福玉, 等. 分子诊断技术的临床应用进展[J]. 生物技术通讯, 2020, 31(2): 240-250.
|
3 |
张战锋, 庞志宇, 谢在春, 等. 医学分子诊断技术临床带教方法探讨[J]. 卫生职业教育, 2018, 36(23): 90-91.
|
4 |
吕晶南, 余方友.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进展[J]. 临床检验杂志, 2021, 39(2): 81-85.
|
5 |
LI N, WANG P, WANG X, et al. Molecular diagnosis of COVID-19: Current situation and trend in China (Review)[J]. Experimental and therapeutic medicine, 2020, 20(5): 13.
|
6 |
刘燕, 向玲亚, 谭伟, 等. 消化科临床实习现状多维度调查研究[J]. 继续医学教育, 2023, 37(2): 72-75.
|
7 |
李才明, 张停亭, 孔令恩, 等. 临床实习出科考核的改革实践[J]. 继续医学教育, 2018, 32(12): 14-16.
|
8 |
陈超超, 金先富, 徐玖飞, 等. 医学检验实习生临床带教的实践与探讨[J]. 中国乡村医药, 2022, 29(20): 66-68.
|
9 |
丁爽, 孙静芳, 蒋清清, 等. 临床血液学检验实习带教模式的探索[J]. 继续医学教育, 2020, 34(12): 23-25.
|
10 |
杨明, 李琦, 王弘瑞, 等. 基于“科教融合”的分子生物学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[J].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, 2023, 15(8): 23-27.
|
11 |
周继红. 基于专业能力提升的分子生物学教学模式改革[J]. 蚌埠医学院学报, 2018, 43(7): 967-969.
|
12 |
徐绘. 专业能力导向的分子生物学教学模式改革[J]. 大学, 2020(24): 33-34.
|
13 |
程春红, 蔡兆明. 本科分子生物学综合实验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[J]. 安徽农学通报, 2023, 29(15): 153-156.
|
14 |
刘晓艳, 蔡联荣, 李泰阶. 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实习带教体会[J]. 中国当代医药, 2024, 31(10): 158-162.
|
15 |
吕阳花. 检验专业分子生物学实习带教经验分析[J]. 检验医学与临床, 2020, 17(2): 284-286.
|
16 |
蔡贞, 李书芬, 籍会彩, 等. 医学检验专业分子诊断实习带教方法探讨[J].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, 2022, 14(5): 899-902.
|
17 |
李莉, 刘文翰. 将ISO 15189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内容结合至检验科临床实习的效果评估[J].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, 2022(5): 32-33.
|
18 |
赵婧, 袁静波, 赵洋, 等. 将ISO15189质量管理体系融入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本科实习的教学模式探讨[J].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, 2024, 23(1): 55-59.
|
19 |
薛晓伟, 黄鹂, 凌庆, 等. ISO15189质量体系对提高病理技术实习生能力的影响[J]. 诊断病理学杂志, 2023, 30(5): 504-505.
|
20 |
李宗清, 王敏, 潘峰. 基于ISO 15189质量管理体系的PBL+CBL双轨教学模式在检验科实习生带教中的应用[J].中国高等医学教育, 2023(3): 49-50.
|
21 |
李恒. CBL教学法在心内科实习教学中的应用研究[J].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, 2024, 16(1): 44-48.
|
22 |
李慧玲, 李霜, 王芳, 等. CBL教学形式融入课堂提高应用型医学检验人才培养的探讨[J].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, 2024, 45(7): 691-695.
|
23 |
刘慧慧. PBL联合案例分析教学法在麻醉实习教学中的应用评价[J].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, 2023, 15(12): 78-82.
|
24 |
潘雪, 马晓欣. PBL联合案例分析教学法在妇科教学中的应用[J].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, 2022, 20(4): 15-16.
|
25 |
袁梦婷, 曾伶俐, 王芳, 等. 学制和学位改革背景下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教材建设比较研究[J]. 医学教育管理, 2023, 9(3): 319-324.
|
26 |
杨瑞霞, 宋为娟. 新形势下四年制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[J]. 安徽医药, 2020, 24(2): 418-421.
|